My daily life

Friday, July 28, 2006

陳長文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

代間的省思

各位同學們,大家好:如果對比東西方對「畢業」一詞的用語,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所稱的「畢業」一詞,含有結束的意思,意謂著結束了一段學習的過程。但英文中的畢業典禮,叫做commencement,則是「開始」的意思,意謂著即將要展開的新的人生。我很喜歡後者積極進取的意謂,事實上也是如此,表面上各位結束了人生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階段,但實際上,各位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起始點。一個真正獨立的人生,即將在眼前展開。可以想像,在這個邁向獨立的時刻,很多的同學,都會有一種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戒慎甚至惶惑。要繼續升學?還是去找工作?又找不找得到工作?按照常理,我應該針對同學的心情,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如何規劃畢業後的職場生涯或留學生涯、加強自己的專業競爭力,諸如此類比較實用的觀念。但我轉念又想,這些問題雖然重要,卻非核心。而所謂的核心問題應是,認識人生,並認識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因此,我想選擇「挫折」與「正直」,這二個觀念,來期勉大家。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第一個想要和大家談的觀念是:「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大家或許會覺得,不是該談怎麼成功嗎?怎麼先談起了挫折呢?這不是在唱衰大家嗎?不對,這不是唱衰,這是最大的祝福,希望大家畢業之後,能夠先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因為順境往往造就以後的逆境,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多年前,因為一些偶然的因緣,認識了罹患進行式肌肉萎縮症的朱仲祥,自幼即失去了雙親照顧、被醫生判定活不過廿歲的仲祥,身軀臠縮如同幼兒,喪失行走能力、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難,連寫字、按鍵盤都很困難。即便如此,每次看見他,卻總是保持著永遠的開朗,仲祥總是用熱愛生命地口吻說:「只要有呼吸,就有希望!」雖然仲祥在二○○一年離開人世,即便陷入這麼困難的處境,挫折仍沒有打倒他,仲祥精采地、認真地、盡力地充實了屬於他的三十七年的人生功課。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沒把上天加諸在他們身體上障礙,當成自憐自艾的理由,而是調整自己,更平實地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如果,這群勇士面對自身如此鉅大的肢體障礙,都能一任無悔地把每一個挫折當成人生功課,用心地去看待,絕不放棄、絕不退縮。那麼,我們這群手足俱健的人,又什麼理由在逆境來時俯首稱臣,在挫折面前放棄自我呢?艾力生耶魯演講: 我看見一千個失敗的人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演講故事,有一次甲骨文的執行長艾力生 (Larry Ellison),他應邀到耶魯大學對著一千名畢業生演講,他對著在場的耶魯高材生們說:「今天我看著我的前面,我並不是看到擁有光明前程的一千個希望,我看到的事實上是一千個失敗的人,我沒有看到一千個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看到的是失敗的人。為什麼?因為我艾力生,世界第二個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不是。他接下來說,比爾蓋茲是世界上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第一有錢的人,他也是一個退學生,你們也不是,還有一個人叫做艾倫(Paul Allen)跟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合夥人,他是世界第三有錢人,他也是一個休學生,你們也不是。」從表面看,他在畢業典禮的場合講這樣的話似乎非常不適合。可是,各位我們用心去想,他的本意當然不是如此,他是要告訴我們學校教育只是給我們一個基礎,我們要認識大學教育的侷限性。透過這段震撼有力的演講,不知道大家能否體會,「挫折」往往代表生命的「轉折」,生命總會在特別的地方轉彎,今時今刻的不順遂,往往是為自己人生一份特別的體驗,乃至於未來的成功埋下伏筆。而我要舉的另一個例子,則是我自己的。二年多前,我所服務的理律法律事務所經歷了嚴重打擊。一位資深員工捲走了客戶約三十億的款項。面對這樣重大的打擊,最簡單的選擇,其實是倒閉。但我們想到,事務所裡有五百位同仁,理律是大家的經濟依靠。而且,我們也必須對客戶負責。我們就想,理律絕不能倒下。於是我們開始了與客戶長達一個月的談判。這其間,也幾度瀕臨談判破裂。代表理律和客戶談判賠償事宜的我當時,很能體會春秋時期伍子胥一夜白頭的心情。後來終於達成協議,除了分期償還客戶失款,其中更協議將一部分的賠償轉為公益用途,這個協議一出,報紙甚至特別地寫了?@篇社論,讚譽理律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仍能想到對社會的公益責任。二年多過去了,理律不但撐過去了,而且變得更堅強。我常常會回頭去想這件事,我漸漸發現,那件當時視為痛心至極的災難,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透過那次的事件,我有機會更深一層地去認識人性、反省自己,更深層地思考人生的意義,經歷了那樣的挫折,會讓自己發現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現在的我,反而很同情那位捲款逃走的同事,他雖然得到了三十億,但他卻失去了自己。也許他能永遠地逍遙法外,但終究得惶惶惑惑地過一輩子,良心的法庭,已然審判了他。而說到這裡,我想告訴各位同學的是。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每每看到社會新聞中,許多人因為一時的挫折,自暴自棄、頹然迷思,甚至選擇結束生命,我都覺得很痛心,很多人只看到挫折的表象,就因此被擊倒了,也就因此失去發覺挫折所代表的真正意義。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答案是正直第二個想談的觀念則是,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我的答案很簡單:正直。法國大哲學家蒙田曾說:「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正正派派作好一個人;最艱難的學識莫過於懂得自自然然過好這一生。」在談這個觀念之前,漸A容我鄭重地代表我們這一個世代,向各位致歉。為什麼要致歉呢?容我流俗地以總統女婿趙建銘為例,其實,趙建銘犯的錯並不是特例,它反應社會各個層面價值偏差的總集,趙建銘,也不過就是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表現出令人無法想像的巨大貪念呢?我相信,他也曾經是一張白紙,而這張白紙不是一天之內就變黑的,轉污的過程,是一連串、長時間的負面養成歷程。首先,他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他的父母親並沒有善盡教導之責,但更令人感到沮喪的是,趙建銘出身於一個知識菁英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當過學校校長。但這位「一校之長」卻和他的兒子一起捲涉進不堪聞問的貪瀆風暴中。這位校長,透過負面的身體實踐,等於自幼即灌輸他的子女,以財富為唯一導向,而棄是非判斷於不顧的錯誤的人生態度。而更令人寒心的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竟然曾是一位校長。它諷刺地示範了多麼巨大?滲邅捸C其次,我們的學校教育也是有問題的。醫學院畢業的趙建銘,以結果論,在求學的過程中,已可被歸類為「佼佼者」。但這位佼佼者的學業表現與人格表現,卻可以完全地割裂開來、對立開來。我們的教育體系,顯然只重視「專業的培養」,卻輕忽「人格的培養」,才會出現這種專業與人格割裂的矛盾現象。其三,我們的社會教育也出了問題,趙建銘因為成為總統女婿,接近了權力核心。立心已偏的他,加倍地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當他身邊的人,並沒有表現出與他不同的行為模式,甚至選擇與他同流合污的時候,他更加沒有機會去檢驗自己行為的偏失。在媒體揭露的許多事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共犯體的成形,其中牽涉了官員、企業主、醫界人士、律師等等,許許多多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這點點滴滴都已顯示趙建銘之非,已非其一人之非,而是環繞在他身邊所謂的「上流階層」、「權力核心」的集體墮落。社會中堅沒能捍衛社會價值 我只能說「慚愧!」
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處在和趙建銘相同的價值環境之中。沒有誠信的總統、接受不當利益的官員、以金錢疏通公務員的商人、對貪腐防杜消極失職的司法機關、以清流自居卻對貪腐噤聲不敢言的意見領袖...。在這巨大的負面氛圍下,要維持「正直」的本心,可以想見,在思想與內心層次,各位要面對多大的挑戰。而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這一世代,要向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朋友道歉的緣故。我們這群自詡為「社會中堅」的群體,並沒有好好地捍衛正義與正直的社會價值,讓我們的下一代,必須面對極大的誤導。就這一點來說,我只能說:慚愧!慚愧!慚愧!但另一方面,我要說的是,我們這一世代,也並不全都做了負面示範,還是有許多人,在他能力所及的人生範圍內,盡其本心地經營屬於他的正直人生。仍有不懼立委權威的海關官員、基層員警,忠於職務、堅守崗位;仍有一群新聞工作者,敢於對抗權威,揭發不法;仍有一群大學教授,走出了校園的象牙塔,持續不輟地為挽回社會良知發聲;仍有一群司法人員,敢於向媚諂權力者的風氣,嗆言怒語;仍有心繫弱勢,集資集力為社會付出的企業人士...。換言之,這社會即便有負面的逆流在毀傷社會的正直善念,但正面的力量卻從不曾消退。套句李遠哲先生的名言:「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雖然這句話現在顯得有點諷刺)。事實上,這個社會向上與向下的力量總是不斷地拉扯著,像是一場拔河賽,向那一方擁靠,就看那一方的力量比較大。換言之,不管是對各位,或者是我們這一個世代來說,要成為什麼樣的力量,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選擇是操諸自己的。所差別者在於,我們這一世代,選擇了那一個陣營,多已既定。但各位年輕朋友卻還沒有做出選擇,或者精確地說,還來得及告訴自己、提醒自己,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這「開始」的第一步,是無比重要的,因為,當你選擇正直的第一步,下一步的正直路就容易多了,但若大家選擇的是不正直的第一步,就很容易像趙建銘一樣,一步一步地錯下去,難以回頭。不後悔的人生 關心無助靈魂最近,我收到了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先生寫的「不後悔的人生」。這篇文章引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裡的情節。故事主角伊凡.伊列區直到「死前」,都可以算作「非常成功」,至少是那種他「自以為是」的成功!他做到令人欽羨的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聖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聰明伶俐,善於討好長官,立志要在官場裡出人頭地。出身貧苦的他,平步青雲、財富迅速累積、好不威風得意。然而,這個「成功」的故事,卻急轉而下,有一次當他在掛窗簾的時候,竟從梯子跌下,從此臥病不起。臥病後,他才開始發現,正如他以往一般從沒有關心過別人一樣,身邊沒有一個人真正的關心他。他的醫生毫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他的同事知道他遭難後只想打探他遺下的空缺會讓誰升上,像秃鷹一般貪婪地等待著從他的不幸中得到好處。而以前的他也是一?忖@模一樣的秃鷹。不甘於平凡的他,一生都在追求財富、名利以及與眾不同。但直到將死,他才發{,他從沒有得到過一件與人不同的東西,他從沒留下會讓人銘記在心的功勳,他一生的官運亨通、功成名就,都是只不過是「庸俗至極」的集合。他很想從頭來過。但上天已不再給他第二次機會!大家會不會擔心自己成為第二個、第三個伊凡.伊列區呢?當臨到了和伊凡.伊列區同樣的最後人生,我們是否能泰然地告訴自己,我對自己的人生無愧?我曾運用我所擁有的力量,造福過自己所處的社會、關心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體諒過世界各個角落受苦受難的無助靈魂?遇到人生十字路口 我們知道正確的路其實伊凡.伊列區的故事,也警示大家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慎始」。在電影《女人香》中,奧斯卡影帝艾爾帕西諾飾演一位目盲的退伍軍官,他在片中慷慨地說道:「人生,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那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從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用這句話來檢視伊凡.伊列區的人生,我相信,每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內心其實都知道那一條路是正確的,只是他一再給自己藉口,放任自己選擇那條容易但不正確的路,於是愈走愈錯、愈走愈遠。這樣的情形,也一樣可以用來檢驗前面所提的趙建銘的例子。當面對不正當的利益誘惑,第一次他選擇臣服在利益之下而去扭曲應有的正直堅持,第二次、第三次...漸漸地他就愈走愈遠,也錯的愈來愈離譜。而各位同學雖然才剛離開校園,程度不同的,其實也已走過好些個十字路口,同學們也該自問的是,在自己成長與學習階段,走到了各個十字路口之前,各位做了什麼樣的選擇?趙建銘的例子,又帶給大家什麼警愓呢?心態尤其是重要的,一旦各位在心態的十字路上錯了這一步,之後的人生路就很難期待了。漸漸地就?讓自己在每一個十字路口畏難擇易、去正取邪,惶惑地虛擲人生,終至不返。對於這最基礎的價值建立,同學們尤其要戒慎恐懼。例如,當各位出社會工作時,如果服務的公司要求自己作假帳,就代表那間公司根本不值得為他工作。雖然當下作出抗拒,會遭到很多的壓力與困難,但那些困難與壓力,將會引導你找到正當的人生方向、正當的工作。紅十字之父獻大愛 身影永留世人心中接著,我想拿另一個人的例子與伊凡.伊列區作比較,那就是紅十字之父,亨利.杜南先生,這位瑞士銀行家,當他路經蘇法利諾戰場,看到路上哀嚎垂死的士兵,他選擇留下來救傷援苦,這還不夠,他覺得自己一個人能力單薄,遂開始奔走四方,呼籲成立中立的救援組織,而為了獻身於這樣的大愛,他的銀行事業從此一蹶不振,從此落魄潦倒。可是,也因為他的努力卻使得至今傳承逾百年、濟扶無數苦難靈魂的紅十字會,就此誕生。亨利.杜南剛好和伊凡.伊列區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當臨到人生的盡頭時,表面上功成名就的伊凡.伊列區,實際上一無所有;表面上一無所有的亨利.杜南,他的身影卻永遠永遠地留在世人的心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伊凡.伊列區,也都可以是亨利.杜南。我們選擇當誰呢?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觀,我們的人生才可以無悔呢?我很希望各位同學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最後,對於這封信,我抱著很深很深的期待。經常在報紙論壇投書的我,其實心中也有很大的挫折、很深的虧欠。相對於像白紙一般的你們,許多現在正掌握著權力,擔當社會中堅的上一代,是應該要感到羞愧的。特別是政治人物,他們一直在做著許多令人痛心、不可思議的負面示範,扭曲了人性、扭曲了正直。經常對這些掌權者針砭疾呼的我,突然間非常的感慨,我想,他們的性格已經固化了吧,這許多的呼籲,都只能是狗吠火車。這時我想,與其期待這些固化的人改變,也許更該期待還處在液化階段的各位,謹慎地抉擇人生、對待人生吧,這是我寫這封信的心情。孔子曾說:「德不孤,必有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士,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正直的性格,因為正直,所以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所以,我最後要再重覆一遍,當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切成功的源頭。能接受挫折的洗禮,才能真正地贏得人生!
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 陳長文
>>後記其實,這封信,我的寫信對象不只是大學應屆畢業的同學,我更想藉這封信,告訴天下父母、為人師長者、以及社會上的其他「大人」們。我們所做的一切,在在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想法與行為。如果,我們真的愛我們的子女、我們的學生、這一群國家未來的希望。那麼,請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榜樣。透過我們自己的身體力行,來形塑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比方說,在信中,我舉了趙建銘的例子。不只是用來警省年輕朋友們,更是用來警省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而事實上,雖然趙建銘示範了極大的荒謬與錯誤,但從提供了警省社會這個角度言,也許,我們還應該感謝他。又比方說,當我提到了十字路口的選擇,其實身為父母、師長、社會主體力量的我們這一個世代,更該深切地自問,我們面對了無數的人生抉擇、人生十字路口,有多少次是不畏於難地堅走正確的路?又有多少次折服在畏苦怕難地選擇了容易但錯誤的路?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子女、學生臨到了不同的十字路口,我們又是如何地引導他們做出選擇呢?是透過溺憐溺愛,削弱他們的抗壓能力與獨立性格,讓他們不敢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還是以身作則,先由?菑v開始,身體力行崇善守正的價值堅持,以要求我們的下一代,不能輕易因為困難而向不正義的價值觀妥協呢?甚至擴大來說,這些屬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反省,放在大學畢業的時間點都有點過晚了。那是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無時無刻,父母師長都應思考的問題。進入腐朽的循環 社會將集體崩壞 最近有一份問卷調查指出,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大專院校學生願意為了升遷與薪水,為公司作假帳。這是一個很令人震驚、也讓人很挫折的數字。但當我們痛心地指責年輕人出現了這種價值失落、偏差的嚴重問題時,其實,我們更該問的是:孰令致之?如果這一份問卷代表的是年輕世代中,為數不少的年輕人的價值觀的話。那麼它所表彰的錯誤,不會是表面上年輕人的錯誤,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會是他們的上一世代、上上一世代的錯誤。因為這樣的價值觀不會平白地形成,它必然是一個模仿的過程,顯然地,事實上也是確然地,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這一世代,的確有為數不少的人,特別是有錢、有權、有官位、有資源的人,作出了許多令人覺得極為羞恥的負面示範。我們這個世代該自問的是:我們在年輕人的面前表現了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面對金錢與權力的誘惑,我們把良知與對正直的堅持放在什麼樣的地方呢?面對不公不義的政治現實、社會現象,我們是選擇站出來批判斥喝,還是冷漠噤聲呢?如果,我們自己都把金錢奉為最高價值,而輕易棄守良知善念的話,又如何期許我們的下一代,面對升遷加薪的誘引,不會為一個貪敗不法的公司集團造假違法呢?如果,我們自己都選擇對社會不義的一面,冷漠不關心,又如何期待我們的下一代,有勇氣去捍衛正義、對抗腐敗呢?當我們這一代的價值觀腐朽了,這樣的腐朽也將傳染給我們的下一代。一旦一代與一代間,進入了這種腐朽的循環,社會也將集體崩壞。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飄渺的預測。而是台灣這十數年來的具體寫照,因為我們無所作為的懈怠,坐令誠信、正直、公義等善念盪然消散,使得我們正集體地承擔沉淪的苦果。這些痛苦不僅僅加諸在我們的身上,更將加諸在我們的子女身上。把獨立當做送給子女最大的禮物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呢?與其抽象的泛論,我想舉二個最近的實際例子。來談談我認為我們應該有的「實際作為」是什麼?第一個要舉的例子是,歷史上最大筆的行善捐款:股神巴菲特宣布捐出家產的百分之八十五、三百多億美金給比爾蓋茲創辦的公益基金會。為了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聯合報特別來訪問我的感想。我第一個感觸是,東西方的價值文化,實在頗有差距。我首先想到的是狐狸的例子。狐狸長至四、五個月的時侯,狐狸父母都不再給小狐狸吃東西,當小狐狸還要撒嬌的去找父母要東西吃的時候,這時候父母親會用非常嚴厲的態度把小狐狸嚇走。為什麼呢?顯然是生物的宿命,希望下一代能夠早點獨立成長,能夠比上一代加倍的優秀。其實,西方人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在某方面,和狐狸非常相似。他們把「獨立」二字,當做送給子女最大的禮物。因為他們知道,獨立的追求自己所屬的人生、自己親手打造的成功,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最重要的歷程。這與華人社會習慣把孩子「照顧的好好的」,很不相同。華人社會對子女不但從出生到成長,呵嚄備至,父母親甚至還得幫孩子想到他出社會、成家立業、垂垂老矣時該怎麼辦,於是,父母親極盡可能地攢聚財富,想要遺留子孫。但若從「人生哲學層次」來看「子女最佳利益」時,就會發現,這種不斷攢聚財富,意想遺留親人的作為,其實是某種程度「剝奪子女的奮鬥過程」,也等於剝奪子女人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分。舉例來說,台灣有許多大企業主,他們最令人稱羨敬仰的,並不是他們可與國敵的財富,而是他們白手起家的奮鬥過程。但當他們把財富以親親有別的想法,遺給子女的同時,也等於剝奪子女,追求一個「因不懈奮鬥而贏得成功」的歷程。相反地,西方文化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所強調的獨立觀,反而才是一種對子女的真正的尊重、真正的愛。這種「愛」,重視的是實質的、精神的層次;而東方的以親為先的「愛」,則反而流於形式的、物質的層次。從這個分別,就可以體會出,為什麼美國會出現像巴菲特這樣的企業家了,他可以把財產全部留給他的子女,表達他對子女的「形式的愛」,但他沒有,他捐出了大部分的財產,因為他知道,那才是對子女奮鬥人生的真正尊重。謹慎呵護、助燃孩子們心裡的愛苗第二個例子,是不久前我在媒體上看到的故事,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為了五十多位繳不起餐費的學生,在火車站舉辦音樂會,發起義演募款。這個故事中,令人欣慰的不只是那位小小年紀卻充滿愛心的小學生,還有他的家長、老師、同學,以及提供義演場所的火車站站務人員,當他們得知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時,盡心盡力地幫助孩子完成他的想法,這不正是最棒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社會教育嗎?在這樣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可以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性。更重要的是,有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性,孩子就取得了成功人生的第一把鑰匙。其實,就如同這位有愛心的小學生一般,人心裡的愛,從不曾消失。但好的家長、好的師長,會持續地、謹慎地呵護、助燃孩子們心裡的愛苗。而不稱職家長、不稱格師長,則會不經意甚至刻意地悶熄孩子們心中寶貴的愛苗。當多一株愛苗獲得澆灌時,社會的集體幸福就獲得了多一分的力量。相反地,當多一株愛苗被無情地悶熄的時候,社會的集體幸福也就失去了一分寄託,甚至因此多了一分負面拉扯的力量。這些看來至微的個別善念,其實巨大而深切地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在應邀演講的時候,我常常強調一個觀念:「幸福,是總體概念」。沒有總體的幸福,就沒有個體的幸福,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多關心社會、多參與社會。但在這裡,我要強另一個相對的觀念:「幸福,同時也是個別善念」。沒有個別的、微小的善念加總,也不會有總體幸福的存在。最後,我要強調的是,人生當中,有太多的事情,比表象的財富重要的多的多。一個不富有的人,可以是非常成功的人,如果他能對自己的人生俯仰無愧、行穩坐正,無所不安的話。相反的,一旦非常富有,或者掌握至高權力的人,卻可以是一個失敗透底的人,坐不正行不穩,就得永遠惶惶不安,當他們犧牲了正直誠信來換取財富權力的同時,他永遠得擔心別人用一模一樣的方法,來奪取他們與魔鬼交易來的財富權力,這樣的人,不只輸掉了自己的人生,也污染了社會的價值、崩壞了社會的集體幸福。這樣的人,不但不值得羨慕,如果這樣的人位居高位,為了捍衛社會的集體善念與集體幸福,我們更要勇敢站出來,大聲的批判討伐。這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幸福,更是為了我們下一代的幸福。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 李遠哲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 李遠哲
研究所和大學的差別:大學所學的是人類已知的學問,研究所要探索的是未知的學問我過去三十二年在美國的大學真正的工作是培養研究生,從1968年開始當教授,在芝加哥及柏克萊的26年裏,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最欣慰的是對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有些貢獻。我是化學物理領域的教授,你們若到美國各大學去訪問,常會遇到我的學生,若問說那個實驗室培養最多化學物理的教授,答案一定說是我的實驗室。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下一代,我是花了些心血。
記得以前每年九月,總會有很多的年輕學生來到加州大學,有的想研究化學物理的學生,對我的題目很感興趣,就會來和我討論幾次可能的研究題目。每年我都收二至四位學生,剛開始時,這些學生總是要我告訴他們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做。而我總是老實地告訴他們,如果我知道要怎麼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早就做了,這些問題不會留到今天給你。因為我們各大學做的較好的教授,真的是走在知識的最前面,每天都在推動知識的前進。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可能知道該怎麼走,但並不清楚應怎麼做。新的研究生剛到研究院時,是需要有些調適的?伅﹛A要認識自己要做的研究工作是會有很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是要去未知的世界走出一條路。面對新的同學,我總是告訴他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但是我不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法。大半的同學都覺得很奇怪,到好大學、跟好教授做題目,但剛開始時卻什麼都不懂,這其實是常發生的事情。我以前每次和我的指導教授討論,教授所能提供的也很有限,有些提供的也不是很好的構想,甚至根本理念有錯。研究生將會看到自己和教授一起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教師可能懂的不會比研究生多,但在其他方面則不然,教授經常知道以前為什麼沒有走通,以後要怎麼走,而這種經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每年研究所開學時,我都會感到大學部的教育和研究所的教育有很大的脫節。最大的原因是明明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很有限,人類到現在也還是無知的,僅管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有滿腦袋的學問,但對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只是一小部分。當中學的老師們急急忙忙的把人類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應告訴學生還有許多是未知的,說那些事情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很多研究生習慣接受人類累積的知識,以為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相當完美的或人類的知識是?雃h的,會忽略以前所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中、小學教小孩時,應以好奇、探討為原則來帶動學習,才是對的教學方法。若是在學校時只有灌輸,即使小孩是天生的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以為該知道的已都知道了,好奇心就沒有了。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時,到研究所時,探知的動力已被磨損殆盡了。「訓練」是重覆學習已知的事以做的更快更好,「教育」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未來的問題前兩年,我曾經因為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工作而到全省各地作巡迴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多是針對國中、國小的義務教育而講的。在演講中,我常提到教育改革要政府解除對教育過多的管制,學校要能自主,真正要改的目的是要把每位學生培養上來。我們目前的教學,只有一個方向,一個進度,會造成有些學生跟不上,以為自己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而失去前進的力量。
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常常沒有把「教育」和「訓練」這兩件事分開,教育是教一個人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若是要訓練一個技術工人,則要重覆訓練。比如說做腳踏車,相同的時間內,熟練的人可以做六部腳踏車,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訓練是已知要如何做的,做的更快,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比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角動量、散射角度,我可以講的很清楚,你們也會瞭解。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有些乖巧的人,可能很快會把習題做出,有些人可能要很久,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但較快懂的人,也許成績、分數較高,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就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光是懂沒用,不能快則考不好。我們不是讓學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若是做過、有印象的題目,則會考的很好,否則考不好。從國小起,學生都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不是受教育。學校在訓練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而這些問題都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學做的快,實在沒什麼了不起。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小孩很聰明,所有的問題都會解,但在台灣的國民中學裏,卻是位後段班的學生,因為考試時,解題太慢。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老師每天稱讚他。這是因為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練。在座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若到了研究生還不改過來的話,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前途會很暗淡。「教育」和「訓練」的差別,在研究生的階段特別重要。激勵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成功的經驗、研究群間經常共同討論、彼此學習我在1967年到68年間曾在哈佛和賀胥巴哈(Herschbach)教授一起做研究工作。在1971年時,我到芝加哥學教書,賀胥巴哈教授來芝加哥大學講演。當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遠哲,你們六Ο年代時,做科學研究的動機是熱情,但現在七Ο年代的學生,把它當作一個工作看待。」他一直看著我,表示很懷念在六七、六八兩年我們共同擁有的好日子,而覺得現在的學生已遠不如以前。但我告訴他,我到芝加哥大學之後,發現這裏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即使到了1974年,我到柏克萊之後,我的學生也都很努力,他們都日以繼夜的做研究。有位柏克萊的希柏格 (Seaborg)教授告訴我,在我搬到LawrenceBerkeley Building78之前,下午五點鐘,所有的燈就暗了。而我到了之後,每天晚間燈火通明,學校有了新氣象。因為我對科學是滿懷熱誠的,學生跟著我做。而希柏格教授晚上不回實驗室、週末也不來,他的學生也不會回去。過了幾年後,我去德國拜訪一個研究所,有位教授也對我說類似的話。說他的學生每次休假回來,第二天就討論下次去那裏休假,也許他應要把他的研究經費給我,因為我在美國這麼努力。我告訴他,如果你常常在實驗室,學生就不會一直在計畫下次的旅行到那裏去,而是計畫下一個實驗是怎麼做的。若是教授保有年輕時的熱誠,想必學生會跟著走的。所以當很多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時,該檢討自己是否變老了,是否花較少的時間在做科學研究,若每天在未知的世界奔波探討的話,我想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一道走的。以身作則,學生不但會跟著你,有時會跑的更快。此外,我們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努力往前,千萬不能如我們在國小或國中時一樣,所有的教導只有一個進度,一個方向。老師一直說你這個不會,那個不會,一直說你不行,你不行。學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地方,而非一個失敗的地方。學生要成功才會往前走,這在設計題?媯僧膍s生時即要注意,因為研究生在四、五年之內要離開,若頭幾年沒有結果,很容易失去信心,讀不下去的。英國的情形就常是如此,因為英國的學校獎學金只有三年,時間到了,給學位就走。我曾收了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他有很好的推薦信,也非常聰明,但他以前的論文題目做不出來。我因為知道他沒有成功的經驗,馬上設計一個實驗,讓他有成功的信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需要幫助,特別在最困難的時候,更要提他一把。我在美國努力那麼多年,也不知自己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只是看到很多學生滿懷熱誠進來,滿懷熱誠出去。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位挪威來的物理系學生,在博士論文之中對我表達感謝之意,而對物理系的指導教授,只提寥寥數語。他說他在我的實驗室裏,能儘情享受研究科學的熱情,並經常和大家一起討論。教授能常和學生在一起,關懷他們、一起討論是很重要的。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成就的人,比指導學生研究的方向更重要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後,前後陸續做了八、九個很複雜的儀器。若所有的儀器我都自己做,大概三個月可以做一個出來。可是我要學生做?A他們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畫機械圖都不會,很多事情都要慢慢教他們。從功利的觀點看,教學生做實驗是不會比較快,同時,一個研究生常常到了可以做實驗時,就已寫好論文,要說「再見」了。但從人才的培養及享受來看,沒有什麼可比看到年輕人學成的感覺更快樂。我常向年輕的教授說,多花些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實驗,雖然表面上自己浪費時間,但長遠看來,對自己發展及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對於我們不知的未來世界,在和學生摸索、討論的過程中也不一定能解決。但若是教授耐心聽,指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學到不少事情。重要的是,一起做科學研究是很有趣的。學生剛開始時,常提出一些很笨、不合理的問題,經過幾次解說後,就慢慢地提出很好的問題,變的很能幹。啟發學生比指導學生方向更重要的。我最不喜歡看到有些老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常要學生做很多事。在英明教授的領導下,可能學生可發表很多文章,為指導教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很可能沒有學到什麼。我一定會讓我的學生有主導的機會,而不是我的一雙手去推動我自己的工作。每次教授要學生做一件事,都應以身設想,是否自己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如此做。當然若?O學生自己願意做的,有自己的構想,又是另當別論。此外,要培養學生就要有責任為學生營造很好的研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包括大環境及小環境,大環境是一個大學、一個學院的環境,小環境則是一個研究室的風氣。我到過美國很多大學,每次講到芝加哥大學,都很懷念。因為該校不大,教授之間很多討論。在創校時,洛克斐勒先生就說這是所研究大學,教授不但要教書,也要做研究。每年三個學期,總有一個學期可以不教書,專心做研究。每個教授中午都在教授餐廳吃飯,彼此常常有很多各種學科的討論及活動,感覺這是個學者的社區。而到了柏克萊的化學系時,規模很大,什麼都有,但也因此減少和別的教授溝通、互動的機會。對一個研究室來說,研究生之間要如何坐在一起討論,把自己的困難講出來,也從別人學到一些東西,是教授很大的責任。此外,一個教授在收了研究生之後,也應負起營造一個環境,讓研究生可以有毫無牽掛地做研究,這包括有足夠的錢可以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不要有太多錢去煩惱要如何花。也就是說,收入可以到吃住都沒問題,但不能到每星期都去聽歌劇。此外,我們要讓年輕人多接觸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並和?L們討論學問。如此可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並知道有成就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遠見?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大的成就?年輕人一定會發現,即使很有成就的人,談了之後,也覺得不怎麼樣。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一定可以做的比他們好,這也是和名人接觸的另一優點。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在過去幾年內,有些美國的教授朋友告訴我,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能力是一步步學來的,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驗所得的題目,若學生覺得那個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我們科學所知道的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但年輕人慢慢地就知道如何解決。學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記得我在台大化學大二時,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不懂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強力弱力的一些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我也曾買了?雃h相關書籍,想解決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於好高鶩遠瑣矷A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了解,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是一步步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裏到二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若要一步跳上去,可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
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我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每一萬個人中,有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研究工作,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把每個研究生當作將來要做研究工作的人。我國每年增加約二千個博士,包括有一千兩百位從國外回來及八百位國內的博士。不應是每個博士都做研究,很多人可以投入實務工作或是生產界,學的技能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教育界國小、國中之老師,政府界的環保工作等等也都很好。真正研究工作人員,應是真的對研究有興趣的人,讓這些人可以沒有失去工作的憂慮。有一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原本父母親因為家庭環境不好,?n把他送給別人養。但他為了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中,向父母親說「我可以不吃飯,喝水就好,不要把我送給別人。」後來他母親也因此沒有把他送給別人。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則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錢賺少一點沒有關係,沒有飯吃的時候,喝水就好。因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有成就會受到鼓勵,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不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則真正做研究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有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得獎時說,學校對我很好,給我做研究,給我錢,又給我好學生。我的一輩子渡過了很興奮、很快樂的日子,再也沒有什麼比做研究更高興的事。對於真正對科學工作有興趣,而且又能做出貢獻的人,從事研究工作,在人類未知的社會走出一條路的,也如同在原始森林中漫步、探索一樣,是那麼的有趣、值得的。

Friday, July 14, 2006

永平、興國: 主內平安

永平、興國: 主內平安!在休士頓承蒙二位赤誠相迎,令人身受美國南方、中國人文再加上教友親如家人的多重美德的凝聚。連止癢的藥都會想到。更難得的是二位謙和溫良的風度令人傾慕而生學習之心。總之,希望在灣區有招待二位的榮幸。美華天主堂,肅雅大方,登堂入室令人塵慮盡消。圓圓的高窗,修女院搶救回來的雕花窗戶,在在令人流連、令人嘆賞。年青一輩聖詠團的清亮讚主曲至今迴響心中久久不去。教友們,守望相助,為了使遠客賓至如歸,傾巢而出。這真是天主兒女在塵世的家。有這樣的家,塵世亦天堂。

非常驚訝得知永平痛失慈父。與你們一同感謝天主,讓你們及時趕到, 恭送伯父這人生的最後一程。在永平身上、文章裡我感受到你一生中的詩情與善良。這是伯父在世上永遠不會消亡的見証。在妳的痛裡,或許能帶給妳些微的安心。求主的平安永遠與你們全家同在。 開彥、小華同上

Tuesday, July 11, 2006

暗夜之鶯

每當夜深人靜,大家都安歇的時候,兒子就要開始與黑夜征戰。
我會聽見他房間窸窸窣窣的聲音。他已二十三歲,成熟到思考能力清晰敏銳、意識獨立自主;他的身體卻限制他在偌大的一個世界裡,屈就於自己的房間。
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同學們早已開始飛奔前程,而他所能對付的,只是黑夜裡的「癢痛難耐」!他的免疫系統對水質敏感又虛弱,愈到深夜,愈全身紅癢疼痛,眼睛尤其不適,甚至影響日間的視力。 我希望他能像幼時那樣,來到我面前哇啦哇啦地哭,向我訴說心頭的委曲,但是他的尊嚴與理智教他只能在黑夜裡「摸索」! 我的兒子摸索的是什麼?我在睡床上也為他摸索。日日,長時間,黑幽幽的,能夠摸索到什麼?他能摸到我們的上帝嗎?還是他自己驕傲的眼淚?或他正在蘊育的堅毅忍耐?我在他的摸索中,在暗夜裡,在神的懷抱裡,往往不覺間淚溼枕巾。
我兒曾經俊逸偉碩,他從鏡中看現在的自己,可能因面露腫脹而心虛;而我看他時,雖然心疼,卻看到他布滿紅絲的眼裡閃著「期盼與追求」的光亮! 那是一個年輕人單純的眼神,一種問著「為什麼?」的眼神,雖然脆弱,卻具有生命裡柔能克剛的精髓。我這個無助的母親,也就追索著他眼神間的星星之光,跟著他繼續追問。 英國二十世紀女作家Virginia Woolf 是在她「自己的房間」裡寫出著名作品的。那是一間完完全全屬於她自己的房間,她在裡面安靜、獨立而又自由。我想像我兒在他房間裡,也許因為癢痛,藉著玩電腦遊戲度過漫漫長夜,而他的心靈依然可以維持清明,維持一種靜定、超然、自在的胸懷。所以或許寂寞是好的,寂寞讓他擁有完全的自己。 兒子知道醫生有時對他的病症亦是束手無策,他利用網路資訊自己瞭解病情,自己救助自己,他也去縣政府爭取水質淨化。我兒在走赴一場只能自己護衛自己的戰爭,前不久他準備開長途車回到學校完成還差一年即結束的學業,但又因身體的阻力,再次轉回「自己的房間」。
「夜鶯在黑暗中方能唱出美妙的歌聲。」孩子,你就越戰越勇吧!我每晚都在陪著你,每晚都在藉著我們的神與你說話,我知道有一種心靈的鳥在我們之間飛翔,牠會將我對你的愛,以及我對你終將站起的信心傳給你,同時牠也會把你的堅強與脆弱告訴我,讓我與你一起分擔。(周靜芝 寄自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