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aily life

Monday, April 22, 2013

正義有價碼?洪蘭 2013/01/08

社會需要思辨的智慧,別讓口袋深淺,扭曲了公理正義。最近,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出了本暢銷書《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我趁去山地服務時,問了同車學生,「你們認為,有什麼是錢買不到的?」學生一聽都大笑說,「老師,沒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只有價錢對不對。老師沒聽過『遮羞費』嗎?連做了不名譽的事,都可以用錢來遮羞,還有什麼是錢買不到的?」「那麼,榮譽呢?」學生說,「當然可以買,很多有錢人都是他母校的榮譽博士。」「好,正義呢?」學生思考了一下說,「只要是人,就有價碼。法官是人,所以法官也有價碼。」我想起京劇《蘇三起解》,「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直到現在,都還有「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例子。「那黃牛票呢?」學生說,「黃牛花時間和勞力替你排隊,他節省你的時間,有何不可?」「那警察為什麼要取締黃牛?」學生嗤之以鼻說,「那是因為法律是為有錢人設的。老師沒看到法律碰到有錢人就轉彎嗎?不然為什麼很多高架路是『截直取彎』?」他們都沒有提愛情、友情。顯然,這些更不是問題。萬物皆可買?現代人眼裡,金錢的確萬能。雖然我們也聽過「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不曾仔細思考金錢的力量,因為社會上總有典範是錢買不動的。雖然有人愛錢(如大學生撿到錢,要求三○%的留置金),也有人對不義之財不屑一顧(如清潔工撿到她薪水三十倍的錢而不動心)。有人為錢出賣國家、民族,也有烈士寧死不屈。這些典範使我們認為,金錢沒有那麼萬能。京劇《搜孤救孤》能令人感動,就是因為一個「義」字:為義,程嬰犧牲自己的親生骨肉去頂替趙氏孤兒,還要背負賣主求榮的污名;為義,公孫杵臼犧牲生命去成就程嬰。這些典範就像寒夜中的燈火,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但是我們沒有想過,當這個光愈來愈弱時,社會會變得怎麼樣。人性的光輝需要社會的支持,它需要思辨。七○年代,石油危機時,我曾花兩美元請學生替我排隊加油。當時石油短缺,車牌最後一碼為奇數者,週一、三、五可以加油;偶數者,週二、四、六可以加油;週日大家都可以加,但是週日加油站不開。所以當時的上班族,幾乎都有付費請人加油的經驗。但是,當桑德爾用紐約中央公園義演莎翁名劇為例時,就好像不對了。因為富人付錢請人排隊取票,會剝奪窮人欣賞免費戲劇的機會。原來是非不是絕對,它會因情境而改變,但真理是不變的。正在思索時,姚仁喜先生寄來了聖誕禮物:一個類似萬花筒的魔術筒,明明是直的看出去,視覺卻會轉彎,看到旁邊的東西。難怪有人說,「道理是直的,道路卻是彎的。」問題是,我們該怎樣維護真理,使它不變成千面女郎?

Tuesday, April 09, 2013

幸福的密碼: 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19884月,霍華德金森24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博士。他畢業論文的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問卷中,有 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5200多張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透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透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2009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 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 (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 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另有2 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 起了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20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