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aily life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王文華:「不做」更好

去了台東一趟,民宿主人給我的臨別贈言是:「懶一點就對了。」 他這句話,是在感歎大家太過勤奮地開發,把自然環境都破壞了。我連帶思考起:「不做」,在領導和管理上的意義。
因為「少做少錯」是阻撓進步的心態,所以經理人常以為「多做」就是好事。很多領導者畫大餅、跑行程、半夜不關手機、度假也看email,深怕給人不做事的觀感。這樣拚命,若做的是對的事,當然皆大歡喜。但若只是「為做而做」,結果卻會讓組織失去焦點、團隊筋疲力盡。我當經理人時,也曾低頭猛做。但當時心知肚明:我只是在逃避。逃避什麼呢?逃避大腦和膽識。低頭猛做,就不必用大腦做選擇,用膽識做決策。公司五件事,我不知道、也不敢去選擇最重要的一件,那就五件都做,總是錯不了。所以有時低頭猛做,只是讓我們好看地偷懶,給外界合理的交代。這種「多做不錯」的心態,比「少做少錯」好不了多少。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領導者願意鞠躬盡瘁,把五件事統統做好,那有什麼不好呢?問題出在五件事統統做好的機率太低。個人和組織的資源有限,同時做五件事,最後每件事都半吊子。不該做的事猛做,當然該做的事就沒法做好。
所以管理大師柯林斯在《從A到A+》書中分析,A+公司的共同點是:大膽地決定「不做什麼」,然後用嚴格的紀律抵抗誘惑。
誘惑的確很大,哪一個領導人不想有豐功偉績?巨大帝國?但大而無當的帝國,比不上小而美的村莊。股神巴菲特鍾愛的富國銀行(Wells Fargo)就是好例子。原本他們也想學花旗銀行,成為全球性的大企業,結果虧損連連。後來他們痛下決心,裁撤國際部門,專心發展美國西部的市場。金融海嘯後,花旗元氣大傷,富國反而相對無恙。就算要經營巨大帝國,也要有所割捨。前GE執行長威爾許1980年一上任就訂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策略,把在那產業拚不到前兩名的事業全部裁掉,包括「代表GE優良傳統」、但早已喪失競爭力的小家電和空調。痛不痛?痛!有沒有人罵?罵翻了!但好的領導人,就是有紀律說No。 IBM執行長帕米沙諾02年上任後把硬碟事業賣給日立,05年又把個人電腦事業賣給聯想,然後專注在科技服務和顧問產業。電腦硬體製造可是IBM立國根本啊!那又怎樣?創造成功比維繫傳統重要,想成功就要Focus。
關於Focus,蘋果的賈伯斯講得最好:「大家以為Focus是指對要做的事說Yes,其實不然。Focus是指對一百個其他的『好主意』說No。我對蘋果『沒做的事』,跟實際做了的事,感到一樣驕傲。」 管理是如此,人生不也一樣?約翰藍儂的名言:「人生,就是你在忙於其他計畫時,遺忘的那件事情。」 我們每天庸庸碌碌,忙著「要做」什麼。也許今天可以換換口味,想想「不做」什麼。(作者為作家)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一人一善∼創造愛的循環與善的共業

彼此多付出一點∼營造雙贏. 古老的阿拉伯世界流傳一則充滿智慧的故事:
有位老人死後,留下了十七隻駱駝,及一張遺囑給他的三個兒子。依照遺囑的劃分,老大可以得到一半數量的駱駝,老二則是三分之一,老三則是九分之一。這下子問題來了,十七隻駱駝是不能整除於二、三或是九,勢必要將兩隻駱駝宰了分屍才可以。但是死駱駝又不值錢,三兄弟為了這問題大傷腦筋,甚至鬧得兄弟鬩牆,最後沒有辦法,只好請族長裁示。族長了解情況後,笑咪咪地表示,為了要讓兄弟們和睦相處,決定再送他們一隻駱駝,以湊成十八隻。這樣子,老大就得了九隻駱駝,老二、老三則分別拿到六隻和兩隻。有趣的是,三兄弟的駱駝加起來還是十七隻,多的那一隻,仍舊完璧歸趙地回到族長手中。不少數學參考書或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書籍都收錄了這則故事,實際上,它不僅僅是個數學題目而已,其中還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也上演類似的戲碼∼演講名嘴也是教育部常委 何進財 先生,在他的身上就發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 何 先生的老家在嘉義新港,如果從台北坐火車回嘉義的話,還要再另外花兩百元坐計程車才回得了家。有一次, 何 先生又坐火車返鄉,在上計程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人搭車也是兩百,三個人坐也是這個價錢,何不再找兩位鄉親,免費讓他們坐上一程呢?果然稍微詢問之後,找到兩位同鄉一同坐車回新港。在返鄉的路上,三個人難免寒喧客套,一聊之下,才發現 何 先生在中央政府任職,素為鄉人所敬重。此時原先免費搭便車的兩位鄉親齊聲說道:「何桑,剛才不認識所以讓你出錢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你了,就讓我出錢請你吧!」何 先生連忙搖手謙讓,三個人都搶著要出錢。這時候計程車司機說話了:「各位鄉親,我也是新港人,這樣好了,你們每人各出一百,也都比單獨一個人坐車省一百,也讓我多拿一百,這樣子每個人都賺一百元!」在滿車歡笑中,大家一致同意。
其實解決問題有許多方法,只是在充滿競爭壓力的現代社會,我們就太習慣使用「減法」思考,意圖尋求勝負分明的結果,到最後往往以兩敗俱傷收場。也許我們該多多學習「加法」思考,不要追求遊戲中必有輸贏的目標,彼此多付出一點,營造雙贏的場面,豈不是皆大歡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