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論祈禱

Peter G. van Breeman 神父在他寫的「擘餅」("As Bread That Is Broken,")一書中,這麼論祈禱:

尋找與等待--在祈禱中,我們其實不是在尋找什麼,相反地,我們是在一種等待的狀態中。尋找是動的,總覺得我應該作什麼似的,帶了點煩躁與不安;等待是靜的,注意力是在等待的對象上,我除了耐心的等待之外,什麼也不能作。等待代表了我的無能為力,我的無法自足,這其實也是我們面對上主時該有的態度:在祈禱中,我們放棄了對自己、對世界的控制,完全讓上主作主。我們只有耐心地等待著,時間對了,祂自然會來。 祈禱是完全的開放--在祈禱中,我們要對上主完全的開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精打細算,像握緊了的拳頭一般。對我們能夠掌握住的東西抓緊不放,對我們不能掌握住的東西,也是一顆心懸在那裏,不能釋懷。在祈禱中,我們要張開雙手、敞開胸懷,上主問我能不能拿走我手裏的某件東西,我要微笑地向上主說:「隨您措置取用。」過一會兒,上主也許問我,好不好加一件東西到我手裏,我依然微笑地答 說:「隨您措置取用。」 祈禱是完全的奉獻--除非我願意完全地奉獻,我的祈禱只是半調子,總是缺少誠意。我不能光說不練,只說禱詞,卻不獻身。就拿我的時間作例子,每晚子夜零時,我從上主手裏接過來一件禮物,新的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如果我真心祈禱的話,我要學會去放棄這二十四小時,不把它當作我私有的產物,而拿來做上主要我做的事。如果我是真心誠意的祈禱,我會隨時隨地、心心念念地想到「爾旨承行」。
祈禱的動機與效應--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的功利社會裏,我們有時免不了要問,祈禱到底有什麼效用?有什麼好處?許多人說祈禱的確有好處,這包括了:
· 在祈禱中,上主會聆聽我們的祈求。
· 祈禱帶給我們真知和卓見。
· 祈禱帶給我們誰也奪不去的平安。
· 祈禱是我力量的來源,幫助我度過生命中的難關。
這些祈禱的動機都很好,但是卻沒有抓到祈禱最根本的中心。這些動機都只能算是次要的,祈禱本身不能以有沒有效用來衡量。祈禱是完全的順服,不要求得到任何好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將要有一天,這些次要的原因不再生效,他們再也引發不起我們祈禱的願望。將有一天,我會覺得上主對我的祈求不聽不聞,將有一天,我在祈禱中找不到智慧,也得不到平安,覺得完全在浪費時間。那時我可能覺得倒不如把祈禱的時間拿來念一本好書,或是到公園裏去散個心。讀書或散心,至少我還會有些收獲。祈禱卻浪費我的時間,有時還消耗我的生命力。其實浪費時間還 是小事,在祈禱中我們要經驗到更深一層的喪失,在最深度的祈禱中,我們要把自己完全的交托與降服。「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十六: 25)
上主會聽我的祈禱嗎--我們有時懷疑上主聽不聽我們的祈禱,這實在是個本末倒置的想法。怎麼說呢?我們以為在祈禱中,我們是主導者,上主是回應者。殊不知上主才是真正的主導者,我不過是上主召叫的人,我才是要回應上主的人。像齊克果在他的祈禱文裏說的:「上主,您是主導者,是您先愛了我。我每天凌晨起身,投身向您,您已經等在那裏。上主,是您先愛了我。每次,我排開日常瑣事,轉身來找您,您已經期待著我。上主,是您先召叫了我,您先愛了我。」所以在祈禱時,我要安靜下來,全神專注地去聽上主對我要講的話。不要光聽我想聽的,而是完全的對上主開放,不管上主給我的訊息合不合我意,我都準備接受。
「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 言,便可獲得垂允。你們不要跟他們一樣,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竇六: 7)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