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01, 2009

1949的禮讚

「1949――新臺灣的誕生展」前言 楊儒賓
1949年,一個不太受世人注目的歷史年份,此年歐洲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除了這個事件較受注目外,美、亞、非洲個別地區都有些騷動,但都不成氣候,相對而言,世界局勢可謂大體平靜無波。此年上距一次大戰善後會議的巴黎和會,恰好三十年,距離引發中日十四年戰爭的滿州事變十八年,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也已四年;此年下距古巴危機十三年,離越戰結束廿七年,離象徵冷戰體制崩潰的柏林圍牆倒塌四十年。比起上述的年份,1949此年在歐美史上或第三世界史上,都沒有太重要的地位,它似乎是個可以被忽略的數字。但1949此年在兩岸關係上卻是舉足輕重的,此年十月一日中共建國,新中國建立,爾後的世界政治版圖就此全面改寫。此年十二月七日,國民政府遷移臺灣,在一種更深層也更悠遠的意義上,新臺灣從此誕生。臺灣海峽兩岸人民各有他們的1949,1949年之於新中國,主要是政治的意義;1949年之於新臺彎,則是文化的意義。
1949年是臺灣的年份,它賦予臺灣一種歷史定位的架構,臺灣則充實了1949年在東方歷史上的意義。縱觀臺灣四百年史,歷史斷層特多,文化意義的累積常無法連貫。大斷層的斷裂點通常是政權的遞換所致,而隨著政權的遞換往往會帶來移民潮的湧入。就漢人的觀點看,1661、1895與1949當是臺灣史上三個最關鍵性的年份。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歐洲海權在臺灣的擴充行動嘎然中止,漢人移民作為臺灣社會變遷的歷史主軸就此奠定。1895年日人據臺,臺灣很快的淪為新興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這個島嶼迅速的捲進了「文明化」的現代性行程,它領先它的大陸兄弟,進入現代的世界體系。1949年的歷史地標則是國民政府敗退入臺,撤退雖是內戰所致,但也是尖銳的意識型態鬥爭的結局,其結果則是前所未見的大量移民湧入臺灣。在這三個轉折期中,1949年的移民潮數量最大,改變的社會結構最深,牽動的國際因素最複雜,但也最有機會搭上歷史的列車,讓臺灣走出灰白黯淡的默片時代。
在三波的大移民潮中,1949年所以特別重要,乃因當時的移民集團是以整體中國格局的縮影之方式移來臺灣。我們不會忘記,也老是被反對運動人物提醒:1949是個受詛咒的歲月,因為純樸的島嶼此年被一個由失意政客、殘兵敗將所組成的政權污辱了。這個失德的政權被趕出了中國,它轉進了臺灣,隨後卻將這塊救命的島嶼塗抹成所謂的自由中國。這種比例失衡的中國架構加上舊中國的官僚作風,曾帶給臺灣相當的痛苦,讓它在政治的轉型運作中充滿了難言的斑斑血淚,也使它在爾後的國際活動空間中,嘗盡了苦果。1949的痛苦是歷史的存在,解釋不掉的。不管對新移民或舊住民而言,他們都被迫要面對一個陌生的處境,他們一樣有不堪的歷史記憶――只是不堪的面向不一樣。1949的臺灣被籠罩在一片完全看不到陽光的陰影中。
但臺灣背負的中國格局不盡是包袱,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面向也不容忽視,正是因為敗退的國民政府抱著代表中國正統的想法,所以才會有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這種世界級的文物進駐臺灣,也才會有代表中國頂級學術文化意義的中央研究院、國史館、歷史博物館等機構文物進入此一島嶼,其他各級殘缺不全的政府組織也因應時局輾轉入臺。物華天寶,千載一會。不誇張的說,1949年湧進臺灣的文物之質與量,超過以往三四百年的任一時期。文物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因素,除了眾所周知的大量的軍警人員外,最頂級的大知識分子與為數不少的中間知識分子也因義不帝秦或個人的抉擇來到此地。他們參與臺灣,融入臺灣,他們的精神活動成為塑造今日臺灣面貌的強而有力因素。
臺灣無從選擇地接納了1949,接納了大陸的因素,雨露霜雹,正負皆收。結果短空長多,歷史詭譎地激發了臺灣產生質的飛躍。但獨坐大雄峰,誰聽過單掌的聲響?中國大陸的文化與人員因素也因進入臺灣,才找到最恰當的生機之土壤。在戰後的華人地區,臺灣可能累積了最可觀的再生的力量,其基礎教育、戶政系統、公務體系的完整都是中國各地少見的。臺灣人民的祖國熱情雖然在前兩年的浩劫中被澆熄了一大半,但「艱難兄弟自相親」的情分猶存。更重要的,臺灣在清領與日治時期已累積了豐饒的文化土壤,它的文化力量是和經濟實力平行成長的。如果不是臺灣這塊土地以同體大悲的襟懷消化流離苦難,我們很難相信1949來臺的大陸因素如留在原有的土地,它可以躲過從反右到文革的一連串政治風暴。1949之所以奇妙,在於來自於大陸的因素結合島嶼原有的因素,產生了大陸與島嶼兩個個別地區都不曾觸及的、也始料未及的文化高度。
1949年的奇妙也在於此年歷史曾將枷鎖套在臺灣身上,但臺灣卻掙脫了枷鎖的束縛。1949年以後,臺灣無從選擇地被納入國際冷戰體系,成為西太平洋上一艘不沈的特大號航空母艦,它的功能被設定了,它與世界的關係也改變了。海洋不再是黑格爾所說的交流之天然管道,而是成了森冷的海上柏林圍牆。舊大陸此時成了匪區,它是島嶼人民的對立面。新大陸則貶視臺灣為反共體系中的一環,它僅能擁有工具的地位。臺灣在文化意義上比在政治意義上更像是座孤島,臺灣的新舊居民不得不在封鎖的孤島下,摸索自己的未來。由於物質條件不同了,居民組成的成分多樣化了。亞細亞的孤兒在生物學的孤島效應下,發展出異於舊臺灣的自由經濟、民主制度、文化樣式與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世界非東非西,亦東亦西。它發展出比中國還中國,也比非中國還非中國的新華人文化面貌。
1949年發展出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顯然與十七、八世紀的傳教士或旅行家所見的華人社會面貌迥然不同,它不但是徹底的非舊臺灣的,也是徹底的非舊中國的。在三個關鍵的象徵性年份中,1661年來臺的明鄭王朝,能在政治上以區區島嶼抗衡大清,不可不謂是豪傑之舉。驅逐荷蘭此事在世界性的反帝抗爭中,尤具有指標的意義。但明鄭文化基本上是閩粵的區域文化,當時這一個區域文化總是受制於永不歇息的軍事行動,歷史沒有給它喘息以外的廣闊空間。1895年後的臺灣子民能於異族專制下,借力使力,轉化「棄民」、「孤兒」的心境為奮進的動力,拓展開大幅的生存空間,其苦心孤詣不容後人不由衷感戴。但壓不扁的玫瑰雖壓不扁,其時的臺灣子民不管在文化、生活或心理各種意義上都是附屬的,顯層的是附屬在扶桑島嶼,底層的是附屬在中原大地,臺灣仍沒有成為啟蒙精神的子民。
從1661到1949,臺灣這塊島嶼曾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臺人精神之奮發也是極可感的,但無庸諱言,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期間,臺灣雖曾出現過不少優秀的學者、詩人、書家、畫師,但其作用基本上都是島內的,影響沒有波及全國。三百年的臺灣極少出現過全國性的文化巨人,也沒有產生過全國性影響的學派、畫派、詩派、書派。沒有這些重要的文化指標並不意外,也不一定可惜,因為洪荒留此山川,原汁原味,它沒文明化,也沒有腐化。它的初步意義先是作為遺民與移民的世界,接著再累積創造力。從清領到日治時期,臺灣的文化天空雖缺少耀眼的巨星,但民間社會的文化能量並不比大陸大部分的地區少。它需要的是更進一步地找到表現的形式,它的火山精神仍在海洋底層醞釀,等待有朝一日迸破而出。
1949年就是臺灣等待的契機,因緣成熟時,臺灣這隻不馴的怒海鯤鯨終將遽化為衝天大鵬,遨翔於世界的長空。但人在此山中,山的真面目是看不清楚的。只有走過歷史,回首反省時,我們才不能不驚嘆此年歷史意義之重大,它竟然能催生這麼燦爛的臺灣新面貌,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最精緻的發展:我們發展出中國佛教史上最典型的人間佛教,我們發展出民國哲學史上最具創發力的新儒學,我們擁有從飲茶到戲劇極精緻的傳統文人文化,我們也擁有深厚的東方社會之工商管理模式,即使在流行的庶民文化領域,從飲食到流行歌曲,我們也看到了一股壓抑不住的衝動。如果要尋找臺灣的「正統」文化,我們不難發現:它不存在於政治圈的法統,也不在光艷耀眼的牌樓、博物館或大人物的紀念館,而是滲透在每一生活細節中的文化氛圍。在文化意義上,臺灣比任何華人地區更有資格代表漢文化,因為漢文化在這裡是生活中的有機成分,它仍在欣欣不已的創造。
1949年曾是個苦悶的年份,不管是舊居民或新移民,沒有人知道臺灣下一步的命運為何。地理的前方是汪洋,地理的後方也是汪洋;歷史的過去是苦痛,歷史的未來好像也還是苦痛。上自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大家都在鬱悶中煎熬,也在迷惘中摸索。但歷史的目的是曲折的,歷史的意義超越了個人的意圖。苦悶的1949年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它的自我揚棄,1949的意義要在歷史走過一段路頭後,驀然回首,其豐饒的圖像才會經由苦痛的自我否定而顯現出來。蛻變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生了,一種從1949長出的新興文化已是我們生活世界中最自然不過的氛圍,從飲食、語言到信仰,我們的社會早已有機的融合了藍海洋與黃土地的精粹。我們現在的1949轉化了歷史上的1949,1949需要經由後1949才能展現出它的本質,新的臺灣就這樣被撞擊出來了。
1949的意義再怎麼宣揚都不會太過分,由於有了1949,我們的世界觀完全不一樣了。抽離了1949,我們的親友網脈就不完整了;抽離了1949,我們就缺少一塊足以和世界對話的宏闊背景。1949是個包容的象徵,隨著時間的流轉,以往建立在特定的語言、習俗、血緣上的舊論述不得不鬆綁,1949使得「臺灣」、「臺灣人」、「臺灣文化」的內涵產生了質的突破。每一位島嶼的子民都不再鬱卒,它們與島嶼相互定義,彼此互屬。
一個迥異於過去四百年的新臺灣已經被撞擊出來了,但更重要的新臺灣還在形構之中。臺灣在中國大陸旁,在東亞世界中,臺灣的地理位置曾使它歷盡了不堪的滄桑。但痛苦是成長最大的動力,臺灣的存在應該有更高的目的。隨著中國與東方在新世界秩序中的興起,臺灣會在歷史的新巨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的,這樣的歷史目的論不是玄想,而是臺灣人民很謙卑的一種祈求。因為經由血淚證成的創造性轉化,中國與東亞不必然再是臺灣外部的打壓力量,它們反而是臺灣內部創造力的泉源。我們不因懷舊而回首,我們的回首是為了迎向未來,回顧的雙眼與前瞻的雙眼是同樣的一對眼睛。歷史會證明:1949是個奇妙的數字,臺灣人民將它從苦痛的記憶轉化為傲人的記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