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08, 2006

生活夾縫中的樂趣

生活夾縫中的樂趣
我退休後,社會責任已了,「做我所能,愛我所做」便成為此後優遊生活的圭臬,但自從六年多前首度中風後,所能的範圍大為縮小。正好約三年前,張栩得了日本本因坊,國內興起一片圍棋熱潮,《漢聲》的兩位編輯(就是書中的阿桃)帶了兩盒鼎泰豐的小籠包來看我,要我講講張栩的故事,由她們筆錄出來,登在她們辦的一張兒童漫畫報上,這件事在我「所能」做的範圍內。但我說張栩年紀尚輕,現在雖然已是一流高手,但要成為一代宗師,還有待時日的考驗,不如由我來講講幾位有代表性的當代宗師,選了吳清源、木谷實、林海峰、曹薰鉉、聶衛平等五位。這五位中後面四位分別在日本、台灣、韓國、中國大陸的圍棋發展上有代表性的貢獻,而吳清源是世界性的,他對圍棋創新的貢獻是劃時代的,不侷限於一區一國。
當然,我只負責故事,補充資料及漫畫圖說由《漢聲》編輯部門負責。這樣兩三個禮拜講一個故事,也吃一次鼎泰豐,經年累月下來,成了五冊書,就是這套棋王故事。做一件事自己喜歡,也帶給別人歡喜是最開心的事,我充分享受講的時光,這五位棋士我都有交往,也都有一些在被讓子情形下光榮的戰績(當然不光榮居多,但可以略而不說),夾敘夾吹帶夾吃是很過癮的事,阿桃們又告訴我,新春期間她們找了幾位包括大人小孩、懂棋不懂棋的人試讀,都覺得很有趣。顯然我無意中做了一件大家都開心的事。
但完成這套《沈君山講棋王故事》更帶給我一些啟發。首先是人在生活夾縫中總可以尋找新的歡愉。如前所述,我第一次中風後,所能的範圍大幅縮減,喜好的旅遊、訪友、棋橋比賽等,都受到侷限,但逐漸摸索出上網下棋和寫作的新樂趣,三四年時間居然出了幾本散文集。第二次中風後,起居行動都要人協助了,寫字極慢,而且歪歪扭扭,卻因「講」這本棋王故事,得到新的歡樂。因此,人生無論處在什麼境地,都不要放棄求歡樂的心情。唐時長安生活極貴,詩人白居易應試,作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主考官閱畢大笑:「長安居,大不易,斯人有此襟懷,無怪乎取名居易了。」蘇東坡晚年謫居海南島瘴癘不文之地,後被赦還,友人問他這幾年如何度過?他作詩回答:「九死南荒吾無恨,斯遊奇絕冠平生。」亦有相似的豁達襟懷。我兩次中風,一次比一次更侷限了我尋樂趣的範疇。在首度中風後,老友殘障前輩許倬雲教授跟我說:「我一出生就身體殘障,一輩子努力就像在泥沼裡向上爬,你卻是半路出家,一輩子都在天上飛,這次掉在泥沼裡,要調適自己比我困難得多,要有心理準備。」後來我深深體會到這段話的用意。但假若不斷怨天尤人,於事無補,徒增自已煩惱,對無可奈何的既成事實,只有努力調適,使自己過得快活些,對社會也有點正面的貢獻。像我若不是中風,退休之後,必定四處雲遊,絕不可能寫出幾本散文集和講出棋王故事這本書來,更不要說享受寫和講的樂趣和完稿後的滿足感。本書裡阿桃的描述非常傳神,那位貪嘴好吹、自得其樂的沈爺爺就是真實的中風後的我。
當然興趣的培養非朝夕可臻,年輕時起步事半功倍,像現在我在網上和對手下棋、打牌,做頭腦運動(Brain exercise),以保持腦筋不致退化得太快,都是在求學時打的基礎。寫散文、講故事則是長年教書和常寫政論文章的結果。科學家的研究預測:人類到二○五○年平均均壽命是一百三十歲,活到一百五十歲也是常事,但因為高科技社會的劇烈競爭,退休年齡不會大幅增高,現在十幾歲的少年到時正好是退休年齡,漫漫黃昏人生如何消磨?育(養老)樂這難以解決的兩事,肯定是政府和社會學家面臨的大問題。但兼善天下雖不易,要獨善己身卻是可以的,古人云:「養兒防老」,在現代社會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了,這句話應該改一個字:「養趣防老」。在學時培養一些性之所近的業餘興趣,必定比背學測考題對未來人生更有用!
阿桃們告訴我,《漢聲》出版這套《沈君山講棋王故事》,是想讓八歲到八十歲的讀者都可以看的(尤以兩端為多),拉拉雜雜寫下這些話,希望讀者不要嫌囉嗦。
■沈君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