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3, 2006

張春申神父

在神修過程中,內心應有某種程度的透明,即明心見性的過程,才能真正的解決困難。因為在交談之際,人如只顧表達和辯護自己,很難深入內心作自我反省,外在的語言太多並不能除去內在積存的成見、固執及偏見,達到彼此心靈的透明與感應。如此,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助益,因為問題的癥結不在外在的行動語言,而在內心的態度。方東美在中國人生哲學概要中談到「中國先哲的人性論」時講了一則相當啟發性的小故事。

「相傳有甲乙丙三人到鄉間郊遊,忽然見路旁有一個心,乙丙兩人向甲指問道:那心是不是你的?
甲毫不遲疑的回答:我的良心從未離開我。
乙說:我的心是烏黑的,那顆心是鮮紅的,絕非我所有。
丙接著做更有力的聲明:我從來就沒有心,那心怎麼是我的。
中國先哲向來把一顆良心握得緊緊的,不肯放棄。」

中國人為了要保持這顆原本善心,就常靠自我的自省功夫調整自己,與他人及宇宙萬物的關係。

在靜默與獨居中,表面看來似乎與外界隔離,與團體脫節,事實上不然,靜默與獨居有著很深的溝通與敏銳的感應作用,能促進人與人更密切的契合,俗語說:心有靈犀一點通。為此當一個人靜坐或獨居祈禱時,心境會起變化,使紛亂、浮躁、不安,逐漸平靜,回到內在的生命中,進入真正的根源──父內。這回歸的過程,能將內心對團體或個人的偏見、成見、嫉恨等一掃而空,以獲得內心的透明,平穩而進入祈禱的單純心境。中國人所說的:「息事寧人」實富有深刻的哲理。當一個人從獨居或靜默中回到團體時,在新的眼光下,他的冤家已改頭換面,不再面目可憎,反而成了一個可愛的人了。可見靜默與獨居對建立團體有莫大的助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